邮箱:yiyouhengxin@163.com
手机:0531-87595859
电话:0531-87595859
地址:山东济南历下区解放路43号银座数码广场707
产品详情
那年他正好 40 岁,成立了一家用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公司“I.M.胜家公司”(I.M.Singer & Company)。尽管只生产一种商品——缝纫机,但在之后的近一个世纪里,此公司不仅建立了大规模的家用缝纫机市场,还成为了美国第一家跨国企业,成功将 1 亿台胜家牌缝纫机销往世界各地,相关的使用说明被翻译成了至少 54 种语言。至今,在许多语言中,“singer”仍是缝纫机的代名词。
在 19 世纪下半叶到 20 世纪中叶,只要涉及到缝纫,胜家缝纫机就能派上用场。
莱特兄弟用他们母亲的胜家缝纫机缝制滑翔机机翼上的布料。沙皇亚历山大三世,专门购买了一批胜家牌缝纫机,制造了 25 万个军用帐篷。极地探险家理查德·伊夫林·伯德(Richard Evelyn Byrd),去南极探险时,特意带了六台胜家缝纫机,并称这是“绝对必要的”。
《The First Conglomerate: 145 Years of the Singer Sewing Machine Company》 一书的作者 Don Bissell 认为,胜家缝纫机在纺织行业的地位,就和亨利·福特的 T 型车之于汽车行业一样。用詹姆斯·帕顿(James Parton)1867 年发表在《大西洋月刊》的文字解释(尽管有些夸张),就是“其对于勤奋的劳动者的意义之一,是可以让自己跟百万富翁穿得一样好”。
辛格并不是缝纫机的发明者。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缝纫机,在 1790 年,由英国人托马斯·山特(Thomas Saint) 制成,并具备了最基础的打洞和穿线功能。但用单根线缝出的链式线条并不紧实,一旦中途断线,先前缝好的线条就会全部松开。
直到 1832 年,美国的发明家瓦特·杭特(Walter Hunt)才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他跳出了更早期的发明家对于复制手工缝纫的执拗,将针眼从缝纫针的尾端挪到了针尖一端,并用两股独立的线来缝纫布匹:机针带着第一股缝线穿过布料,再次回升时,布料下方会出现一个线环,穿在横梭上的第二股缝线会穿入这个线环中,在梭子回归原位后,一条更为牢固的锁式线条就会自动形成。
不过当时人们惧怕缝纫机可能会引起裁缝全体失业的情绪,使杭特放弃了专利申请。多年后,波士顿商人小伊莱亚斯·豪(Elias Howe Jr.)在独立研发的情况下,制造出了与杭特的机器十分相似的缝纫机,并在 1846 年拿到了双线锁式缝纫机的专利。不过,他的成果却未能投入批量制造。
1850 年,辛格在波士顿的一个车间中接触到的布洛杰特缝纫机,在当时已算先进,仍会不时断线,并在旋转中绞线。
但起初辛格对改造缝纫机没有一点兴趣。他只是借用机械师奥森·菲尔普斯的这个车间,向印刷商和出版商演示他发明的雕刻机。遗憾的是,没有人愿意购买他的机器,唯一的投资人乔治·齐博投入的 3000 美金打了水漂,他本人则窘迫到了身无分文的地步。
仅用了 1 天,他就看出了问题所在,并勾画出了大致的设计草图。11 天之后,经他改造的缝纫机就被制造了出来。
整台机器呈桌面式,弯针被改成了直针,针杆藏在悬臂内,能直上直下地运动,为使缝纫针能实现上下的匀速运动,绕线器的形状被调整成了心形。在针尖附近,一个称为压脚的全新构件被加了进来,缝纫时,这块小金属片能在缝料表面施加压力使其保持平整,人手也能因此得到解放。
对于简单的缝合,辛格的缝纫机每分钟能持续不断地缝出 900 针。豪的机器每分钟最快只能达到 250 针,不仅频繁断线 分钟,使用者就必须停下来调整缝料。而同样的工作,当时一名熟练的女工每分钟大概只能完成 40 针。
1959 年,麻省理工学院的安德鲁·杰克(Andrew B. Jack)提出了实用型缝纫机一定要具有的 10 项基本机械特征。与之对照,一百多年前辛格的这台缝纫机,是当时唯一能将这 10 条都整合在一起的机器。其中的两条——具备压脚以及能沿曲线缝纫——都是辛格的首创。
1851 年,辛格与机械师菲尔普斯,以及当时的投资人齐博,共同成立了“I.M.胜家公司”,并成功申请到了专利。
困扰发明家们半个多世纪的问题,就这样迅速地得到了解决,一切顺利得有些不可思议。但回顾辛格的人生,就会发现,事情似乎没什么说不通的地方。
和机械制造相关的知识,辛格是从实践中获取的。他没有上过正规的学校,父母离异后不久,12 岁的他就选择离家出走,并早早进入了机械行业。
不过对于辛格来说,从事机械行业,单纯是为了糊口。他线 岁那年,他加入了一批流浪艺人的队伍,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扮演主角,在各地奔波演出。直到第一次结婚,他才为养家糊口,暂时放弃了明星梦。
重新做起机械工的四个月后,他就具备了自立门户的能力,成功签到了合同,开始帮助工厂制造机器。1839 年,在参与一个运河开挖项目时,他还发明了一种“被视为钻床前身”的钻井工具,并拿到了专利。
不过他对此并不在意,很快就以 2000 美元的价格卖掉了这项专利,并成立了自己的剧团,重新拾回了演艺梦。
也许是到了不惑之年,辛格这次多了一些“理性”。他不仅没有草率地卖掉专利,而且还发现了家庭市场的潜力。
当时的美国,还未出现标准化制衣与流水线作业,成衣市场规模极小,成衣店内也少有质量上乘、合身舒适的衣物。大多数美国家庭出于经济条件与衣物质量的双重考虑,会选择自身缝制,或找裁缝定制。
与制衣厂相比,家庭市场对缝纫机的需求显然要庞大得多。只是半个多世纪以来,缝纫机的研发不顺,让许多人对其失去了信心。
如何让人们认识到胜家缝纫机的优越性,并愿意掏钱购买,成了辛格极力想要解决的问题。
他的演艺才能此时被用到了“实处”。他带着胜家缝纫机,率领着巡演团,奔走于各个集市和马戏团,并高唱《缝衣歌》。这种不遗余力、有些另类的推销方式,在正处于工业革命早期阶段的美国,还十分罕见。
不仅如此,辛格还高薪雇佣了一名长相迷人、身材瘦小的女裁缝,让她坐在百老汇店面的橱窗内,用胜家缝纫机静静地缝制衣物。这种颇为现代的做法十分奏效,吸引到的围观人群比附近十分受欢迎的美国博物馆(Barnums American Museum)的参观人数还多。
“即使是再瘦小的女性,也能够操作胜家的缝纫机。”辛格还会挤入在围观人群中,反复地呼喊。搭配上女裁缝轻松熟练的缝纫动作,这句话消除了许多人对缝纫机的偏见。
豪以维护专利权为由,将包括胜家在内的多家缝纫机制造商告上了法庭。尽管豪的缝纫机存在不少瑕疵,但其中两项获得美国专利局认证的关键设计——针眼位于针尖一端的缝纫针和锁式缝纫法,均被用在了之后的缝纫机中。
当时刚刚起步的胜家公司,并没有充足的资金聘请资深律师。曾帮助辛格获得缝纫机专利的纽约著名律师布罗斯·乔丹( Ambrose Jordan),由于认为辛格缺乏修养,并不想再处理他的案子,就安排自己的女婿爱德华·克拉克(Edward S. Clark)接手此事。
克拉克与辛格同岁。他出生于富裕家庭,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整个人精明又冷静。和他的岳父一样,他并不是特别喜欢这个风风火火、嗓门极大的发明家。不过他看好辛格的发明才能以及缝纫机市场的潜力,慷慨地答应为辛格免费打官司,但条件是,胜家公司三分之一的股权需转到他名下,并且公司的财务交由他掌管。
两人的合作由这种有些不对等的方式展开,却在日后收获了超乎意料的巨大收益。
1854 年,法院判豪胜诉。胜家等缝纫机生产商不服判决,都以各自手握的各项专利提起了更大规模的诉讼。
尽管早在 1790 年,美国国会就通过了第一个专利法案,在 1850 年时,国会还投票通过了专利局的扩建工程,以存放多达 17000 件的发明模型;但有关侵权赔偿的明确条款,在 1854 年时尚未确立。
面对争执不清的诉讼与反诉讼,律师奥兰多·波特(Orlando B. Potter)提出了一个创新的处理方法,也就是日后的专利联营(patent pool):将各个专利者所拥有的各项发明集中在一起,形成一个总的专利权共同出售;各成员每出售一台机器,就向这一缝纫机联盟支付 15 美元,但不共享其他利益,缝纫机定价可自主决定,彼此之间实行自由竞争。
对于辛格来说,这场耗时的诉讼案并没有给他带来任何损失。当时标价 125 美元的胜家缝纫机,成本只有 23 美元,仍有不少盈利空间。更重要的是,克拉克的加入,很快帮助胜家打开了美国的家庭市场,并推动了海外市场的建立。
之后的故事或许会给人一种熟悉感。如今的许多行业和公司,都沿用了克拉克为促进销售所采取的几项重要措施。
为全面打开家庭市场,克拉克挑选了一批销售代理人,在全国各地建立了分销处。这些分销处并不只是简单地出售缝纫机,还承担着重要的服务功能。
每个销售点都配备了至少一名经理、一名机械师、一名机器演示人员和一位销售员。沿用辛格的做法,由年轻女裁缝担任的演示员,会坐在店铺内安静地缝制衣物,并承担“教学”职能,教会购买者缝纫机的使用方法。
人们所购买的缝纫机会由店员送货上门、免费装配。而如果在使用中出现任意的毛病,人们随便什么时间都能回到销售处进行机器保养和修理。
克拉克还打出广告,表示缝纫机不但可以帮助人们节省出更多的闲暇时间,还能补贴家用,一年下来,大概能赚取 1000 美金。
对于家庭妇女和裁缝,这两项条件都是十分诱人的。随着女性意识的崛起,在家务之外,家庭妇女有了更多的追求,争取更多的“闲暇时间”,对于她们格外重要。而对于裁缝们来说,机器生产不再与手工劳动相对立,就像如今的手提电脑之于上班族,缝纫机成了他们必不可缺的“办公用品”。
与此同时,胜家企业内部还成立了一个独立的研发设计部(Research&Design Department)。此时的辛格,更像是克拉克的副手,将精力都投放在了产品的研发与生产上。
1856 年,他进一步减轻了缝纫机的重量,并压缩了生产所带来的成本,使售价从原先的 125 美元,降到了 50 美元。1857 年,他成功申请的缝纫机专利达到了 12 个。两年后,“解放双手”的脚踏式缝纫机成功推出。当时,胜家缝纫机的年销量达到了 10953 台,与 1853 年相比,上升了 100 多倍。
销量的迅速增长,还与克拉克推出的分期付款方式有关。1856 年,克拉克革新了麦考密克为刺激农民购买收割机推出的短期融资方法,采取了长期分期付款购买的策略。尽管支付总额会比一次付清略高,但消费者首付了 3 到 5 美元后,就能得到机器,之后可以按月慢慢还清机器款项和贷款利息即可。
这种方式,除了让我们消费者更易购得缝纫机,还让他们感受到了胜家传递的信任。而在胜家之外,没有一点一家缝纫机生产商愿意采取这种冒险的方式。胜家的名声也因此进一步扩大。
辛格对质量的把控加上克拉克精明的销售手段,在 1861 年美国内战爆发后,打破了缝纫机市场的竞争格局。战前,美国的缝纫机制造商惠勒与威尔逊(Wheeler&Wilson)是胜家的首要竞争对手,1960 年的销售量比胜家多出了 1 万多台。不过在内战结束后的 1870 年,胜家缝纫机的销量达到了 127833 台,反超了惠勒与威尔逊 4 万多台。
胜家于 1855 年开始建立的海外市场也逐渐成熟。从 1860 年到 1900 年,胜家缝纫机在海外市场的累计销售额达到了 9000 万美金;就像文章开头列举的事例所呈现的那样,它被世界各国的人民用于任何的需要缝纫的场合。这份辉煌,差不多持续到了二十世纪中叶。
胜家开始走向衰败。它在全球家用缝纫机市场铺设开的巨大网络,反而成了一种劣势。持久的战争摧毁了它遍布各国的厂房、机器,也使工人大量流失。建立了近 100 年的体系,瞬间成了一盘散沙。
过去忠诚于胜家牌缝纫机的家庭妇女,连对缝纫的兴趣也逐渐丧失。她们开始追求独立与女权,在家庭之外,寻求更多的个人发展。即使还留在小家庭中,也很少有人再热衷于制衣,毕竟标准化制衣与流水线生产,在此时已发展得较为成熟。
而在胜家还没从战争的创伤中缓过劲来时,日本和欧洲的竞争对手却已迅速崛起。他们推出的更廉价、更适应大批量工业生产的缝纫机,很快盖过了胜家的势头……到了 2004 年,胜家不再作为一家独立的公司而存在,被美国机器制造商 SVP Worldwide 收购。
不过,辛格看不到这些。他的后半生,见证的都是胜家的成长与成功。尽管极度挥霍,1875 年去世后,他留下的遗产,按照今天的价值计算,仍有 1.5 亿美元。
与大多数发明家不同,辛格对改变世界并没有兴趣。他曾十分直白地表示:“我才懒得理睬该死的发明,金钱才是我要寻找的。”这还不是最令人吃惊的。他曾和 6 名女性生养过至少 18 个孩子,但只和其中的两名结过婚。
克拉克厌恶、鄙视他,却仍需依靠他的发明天赋。而他们俩人依靠利益关系所维持的合作,为后来的家电、汽车等行业及公司在生产和销售上的发展,都立下了不少典范。
如今我们所享受的,由公司各研发设计部所推出的高质量产品、完善的分期付款机制与售后服务体系,均与辛格当年在缝纫机研发上的突破性进展,发生着遥远的联系。
产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