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yiyouhengxin@163.com
手机:0531-87595859
电话:0531-87595859
地址:山东济南历下区解放路43号银座数码广场707
来源:米博 发布时间:2024-07-07 18:25:25 阅读:1 次
走进王芝文的陶瓷微书艺术馆,毋宁说走进了一座微型艺术博物馆。不同空间展览着各式各样的陶瓷微书作品:茶杯、瓷盘、花瓶、挂屏……小小瓷器上蕴含大乾坤。
你相信吗?1平方厘米的瓷面上可以写下100多个汉字。记者手持放大镜对着陶瓷一件件细看,放大镜下的汉字精致入微、纤毫毕现,书写行云流水、力度不一;移开放大镜,密密麻麻的汉字竟“显山露水”,山势起伏、层层叠叠,犹如一幅山景水墨画。
月余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王芝文创作的两件作品入选“从北京到巴黎——中法艺术家奥林匹克行”中国艺术大展,再次让这个国家级非遗项目亮相国外、惊艳世界。这项将中国两大艺术形式——微书和陶瓷完美融合的技艺,始创于王芝文,亦发扬于他。
王芝文口中的日常“芝麻绿豆大”的工作,实则是将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精髓凝聚在方寸之间。陶瓷微书作品频频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不仅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亦激发了全球许多艺术爱好者对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
陶瓷工艺和微书技艺在中国的历史上由来已久,而两者相结合创造出的陶瓷微书这一独特艺术形式,则是20世纪末才出现的。
自小对书法、美术等艺术感兴趣的王芝文不仅写得一手好字,还喜欢研读古人的经典著作,在接触了中国书法艺术之一的微书后,更是深深沉迷其中。微书,乃极微小的书法,修炼需心手合一,裸眼运笔。一笔一画需精细入微,清晰可辨,练习过程费心费力。因此,自古精通此艺者寥寥无几。
上世纪80年代,王芝文被分配到陶瓷厂负责设计工作,在那里系统学习了彩瓷工艺后,一个“奇思”在他脑中萌发:何不将微书写于陶瓷之上。这一想法打破了传统,将微书艺术从绢布、纸面移至陶瓷之上,可谓是“前无古人”的创举。王芝文的创作之路由此开启。
王芝文向记者介绍,陶瓷微书创作首先要选用与表达内容意境相近的瓷板、瓶、盘、壶、盅,普通瓷器与汉光瓷器、玉瓷器;然后应该要依据作品的艺术形态与载体材质,自制书写工具,如书写字体刚劲的狼毫,字体圆润的羊毫以及狼毫和羊毫结合的微毫笔;同时,书写微书对墨水的要求也很高,要选择适宜在瓷器釉面上书写的墨水,选择各款耐高温色料作画。
创作工具是一方面,作品能否经过高温反复烧制而完整“出炉”则决定了作品的成败。记者观察到,在陶瓷微书艺术馆的一层,摆放着几十件烧制失败的陶瓷微书作品,这些作品有的瓷面带轻微裂痕,有的是裂璺纵横。
王芝文表示,用耐高温的釉墨色料书写作画后,每一件陶瓷微书作品,都需要经过3次烧制:第一次是烧成坯,第二次是上墨后烧,第三次是上了颜色再烧。“瓷器要反复入窑焙烧,才能使色墨融入釉层而形成画面。一旦焙烧的过程中形成裂痕,作品就宣告失败了。”
回忆起创下大世界吉尼斯之最的作品《三国志》的烧制过程,王芝文仍十分激动,“回想起烧制《三国志》的最后阶段,真的十分煎熬,直到作品成功烧制出来,我才放下了心中的大石头。”历时七年的《三国志》写于高85厘米、直径29厘米的陶瓷箭筒上,共计352963个繁体汉字,至今仍是陶瓷微书领域中难以轻易逾越的高峰。
作者仅凭肉眼裸视书写,观者却需要用放大镜才能看清,是陶瓷微书被称为“奇迹”的所在。细细欣赏陶瓷微书作品,内容多是中国古代诗词和古典文学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王芝文将书法与国画结合,陶瓷作品里部分甚至整体画面由微书构成,或以字配画,或用字组画,形成“远看是画,近看是字,字中有画,画中有字”的艺术效果。
记者远观一个陶瓷微书作品,山脉重峦叠嶂,上深下浅,仿佛云雾笼罩山间;拿起放大镜细看,山峰全由微小文字组成,内容竟是那描绘奇峰峻岭的唐诗宋词,让人好不惊叹!王芝文向记者介绍,要表现出山峰的深浅浓淡、远近层次感,在“写山”的不一样的部位时用墨、用笔和写字力度上都有所不同。
可以说,陶瓷微书不是简单的书法作品,更是一件精妙的美学艺术品。当微小的文字与庞大的画面相融相成,集“诗、书、画、瓷”为一体,糅合了中国画工笔技艺、彩瓷的勾勒填色、洗染等技法,将山林树木、花鸟虫鱼等都纳入创作题材,作者以陶瓷为板,用笔书写万水千山,绘就大千世界。
陶瓷微书要求艺术家艺术修养方面具备扎实的书法功底、绘画基础和文学素养,身体方面需具备洞幽察微的优秀视力,吸气运功时心无旁骛,气成于手见于笔,墨出于笔见于心,避开喧嚣。王芝文向记者透露,他通常在午夜万籁俱寂之时开始创作,直至晨光熹微,最近一段时间是他专注于创作的宝贵时段。
王芝文的学生、陶瓷微书市级非遗传承人林赜已从艺20多年,他表示,钻研陶瓷微书技艺最核心的部分是要“有一颗静下来的心和坚持的韧劲”。林赜认为,创作陶瓷微书的技法技术固然重要,但能否全身心地投入并耐得住寂寞,才是最大的考验。
林赜表示,陶瓷微书项目在传承上也面临挑战,陶瓷微书的创作需要长时间专注地精细操作,对耐心和毅力的要求极高,年轻一代往往难以长久地坚持。“我年轻的时候也曾耐不住枯燥乏味选择放弃陶瓷微书,因此我对年轻人的半途而废也能理解。”
如今,林赜成为了市级非遗传承人,他表示,国家对非遗项目的重视也让更多的年轻人意识到民间传统文化的价值,对非遗的技艺感兴趣,这对陶瓷微书的传承来说是积极的一面。
不只传承,王芝文在陶瓷微书的传播推广上也做了许多努力。这些年,他频频代表汕头乃至中国,在国内外举办或参与展览,将陶瓷微书艺术带到了世界各地。他的作品不仅在国内受到赞誉,也在国际上赢得了声誉,被多个博物馆和艺术机构收藏。此外,王芝文还热情参加文化交流活动,向世界各地的人们展示陶瓷微书的独特魅力和深厚文化底蕴。
林赜这些年常跟着老师到世界各地参加展览,他和记者说,作品在外国展出时,常有许多外国人拿着放大镜在作品前细细观赏很久。“我们会好奇地询问他能否看懂汉字,但他们实际上看不懂,只是对这一技艺感到惊讶,觉得不可思议。”林赜笑着说道。
在“从北京到巴黎——中法艺术家奥林匹克行”中国艺术大展上,王芝文的作品汉光瓷山水微书《道德经》和天球瓶山水微书《七言律诗》吸引了无数外国观展者的目光。
在作品《道德经》里,王芝文依陶瓷器型布设高山峻岭,用微书构成雨状,营造一览众山小的意境,作品气势恢宏,具有着强烈的视觉上的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作品《七言律诗》的画面山光水色赏心悦目,王芝文将微书写成逶迤山峦,置于上部显眼位置,诗书画器融为一体,浑然天成,令观赏者如入画境,回味无穷。
王芝文表示,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也是中法文化旅游年,是中法文化交流合作特别的重要的一年。“通过陶瓷微书作品的展示,可以让海外观众欣赏到中国传统书画的精妙之处,领悟陶瓷艺术的独特美感,从而增强对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
他认为,许多海外游客对陶瓷微书技艺啧啧称奇,说明陶瓷微书作品不仅彰显了中华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逐步提升了中国文化艺术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