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yiyouhengxin@163.com
手机:0531-87595859
电话:0531-87595859
地址:山东济南历下区解放路43号银座数码广场707
来源:米博 发布时间:2024-06-25 14:44:16 阅读:1 次
年落实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我市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榜上有名。为了重温领袖嘱托,回顾五年变化,展现我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新成效,本报今天刊发长篇通讯《搬出新天地走上振兴路》,介绍我市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的新实践、新经验,激励广大干部群众满怀信心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在忻州,这个曾经的全省脱贫攻坚最大主战场,整村搬迁、易地搬迁启动早、人数多、规模大,涉及面广。如今乡亲们搬进新村子、住进新楼房,享受着便利设施、优美环境,生活过得踏实而温暖。
2021年以来,我市始终把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举措深入推动,在改革中攻坚克难,在创新中试水蹚路,聚焦“稳”字做好搬迁后扶大文章。
我市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成效明显,近日受到国务院督查激励,下一步我市将加大后续扶持政策支持力度。
走进保德县易地搬迁安置小区惠民家园,映入眼帘的是一栋栋漂亮的高楼,文化广场干净整洁,小区内景观树错落有致,三三两两的老人坐在木质凉亭悠闲地聊天,附近幼儿园里孩子们的嬉戏声隐隐传来,浓郁的生活气息处处显示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这里住着的曾经是偏远山区的贫困群众,如今全部华丽转身,在小康路上过着过去不敢想的好日子。
“多少年面朝黄土背朝天,以为一辈子就那样过去了,哪能想到老了生活不再难熬啦,还能过上这好日子!”78岁的王大娘脸上洋溢着藏不住的笑容。她的话代表了搬迁群众的心声。
这个小区按照一次建到位要求,通过组建一个党建工作室、一个党员活动室、一个党员服务站工作室、一个一站式便民服务中心、一个卫生室、一个警务室、一个文化活动中心、一个图书阅览室、一个居民议事厅、一个劳动力就业信息平台的“十个一”工作机构,推动“七个一出门”便捷服务落地,让搬迁群众在新的环境开启了幸福生活。
“十三五”期间,我市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实行举市体制,坚持精准方略,对整村搬迁及后续扶持工作进行了深度的探索和实践。全市整村搬迁810个村,易地搬迁共安置34471户84515人,建设68个集中安置区,其中县城集中安置区44个、农村集中安置区24个。2017年6月,习视察山西时对我市整村搬迁做法给予充分肯定;2018年,我市整村搬迁经验做法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2018年全省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暨深度贫困村整体搬迁现场推进会、2019年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现场会在忻州召开。2021年全省易地搬迁后续扶持暨“六乱”整治现场推进会在忻州召开,市委书记朱晓东作了经验交流。今年,我市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再次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
去年以来,聚焦“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可融入”目标,我市以建设产业带动好、就业帮扶好、公共服务好、精神情况好、融入环境好的“五好社区”为抓手,以搬迁群众后续权益保障为重点,扎实推进搬迁后扶各项工作,切实提高了搬迁群众的获得感、融入感、归属感。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习念兹在兹、始终强调的“国之大者”。
我市横跨燕山—太行山、吕梁山两大片区,西临黄河,东倚太行,北依长城,南有石岭关,山多沟深,缺水少雨,在总面积2.52万平方公里的版图上,脱贫攻坚阶段易地搬迁人口几乎涉及到所有县份,仅仅在不到10万人的岢岚县,整村搬迁就有117个村1873户4313人。全市易地搬迁人口众多,脱贫基础仍然比较脆弱,部分脱贫群众的返贫风险依然较高。
2021年以来,我市从始至终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规模性返贫作为头等大事来抓。重温讲话,踏着足迹,背负瞩托,扛着责任,市委、市政府紧密结合市情特点,把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举措深入推进。
——强化组织领导。将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组调整为市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领导组,由市委副书记郭奔胜、分管副市长崔峥岭任组长,市政府副秘书长、市乡村振兴局局长、市发改委主任任副组长,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对全市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统筹调度、直管主抓。
——强化政策支撑。市里先后制定出台《关于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对象后续权益保障工作的通知》《关于创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五好社区”的通知》《关于逐步加强易地搬迁后续就业工作的意见》《忻州市2022年巩固提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社区治理专项行动方案》等政策文件,进一步明确了搬迁后扶工作方向和重点任务。
——强化统筹协调。全市建立定期调度跟进、督导督查跟进、通报约谈跟进、媒体宣传跟进“四个跟进”机制,先后召开全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领导小组会、部署会、现场会、专题会10余次,对搬迁后扶工作进行部署推动,将搬迁后扶工作纳入日常工作月通报和市委、市政府乡村振兴督导组督导重点,全面系统掌握工作进展情况,有的放矢推动工作落实。
全市各级党员干部牢记职责使命,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方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中谋在先、干在前、作表率,千方百计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全力以赴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
实施易地移民搬迁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和重大的民生工程,必须抢抓政策机遇,发挥区域优势,进行科学规划和整体推进,才能确保搬迁户既能挪穷窝、也能换穷业。
我市创造性地摸索出“五化五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机制,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打开了新的局面。
“细化”两地权益,后续保障“全覆盖”。围绕“人、地、树、房”四个方面,明确梳理搬迁群众应享有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权益,厘清行政管辖地(迁出地)和属地管理地(迁入地)的权益保障边界和范围,其中迁出地保障承包地合法权益、林地合法权益、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土地复垦增减挂钩、光伏、原村集体组织成员身份及集体资产收益分配权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支持政策8项权益;迁入地保障选举权、被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党组织关系、干部选用、子女教育和文体娱乐、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险、城乡低保、特困供养、监测帮扶、户口转移、新增住房需求15项权益,确保搬迁群众享有的各项权益有人管、有人帮、不悬空、不漏项。
“强化”组织建设,双重管理“全贯通”。以城镇集中安置区先行示范,探索城镇集中安置区实行城市社区治理、农村集中安置点推行乡村社区治理的新路径,构建“乡镇(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党总支、党支部、党小组”的社区“五级”党组织体系和“乡镇(街道)、社区居委会、居民小组、总楼长、单元长”的社区“五级”管理体系,形成“双五级”管理体制,促进各项权益保障到位。全市68个集中安置区中,基层党组织、基层群众自治组织集中安置点覆盖率均为100%,“一站式”社区服务中心对800人以上大中型安置区覆盖率为100%。、驻村工作队安置村(社区)选派覆盖率为100%。保障搬迁群众办事有地方、议事有组织、纠纷有人管、困难有人帮。
“深化”社区治理,平稳过渡“全融合”。完善社区自治、法治、德治、善治“四治合一”的社区治理体系,搭建党群服务中心、居民事务服务中心、便民跟进服务中心三大平台,做好搬迁群众两地权益保障和后扶工作,全方面提高搬迁群众的社会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感。以自治增活力,在“双五级”的架构下,组建各类社会救助、群众互助、纠纷调解等志愿性服务组织,选聘物业管理公司,成立业主委员会,逐步完善搬迁群众议事决策的程序和渠道。以法治强保障,制定规范各类规章制度,加强安置社区工作者的法律教育培训,引导搬迁群众热情参加、依法支持和配合社区治理。以德治扬正气,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广泛开展安置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文化体育、科学普及和感恩教育等活动,组织并且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宣传实践活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移风易俗,营造良好社区氛围。以善治开新局,党群服务中心负责接转搬迁群众党组织关系等工作;居民事务服务中心负责做好搬迁群众“迁入地”各项权益保障和后续扶持工作;便民跟进服务中心负责做好搬迁群众“迁出地”各项权益保障工作,保障搬迁群众公平享受高标准、均等化、全链条的公共服务。
“优化”工作机制,责任落实“全跟进”。健全责任机制,压紧压实县级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组统筹责任、行业部门专项责任、乡村两级属地责任、驻村干部帮扶责任,抓好统筹落实。建立联动机制,加强行业部门和乡镇、社区之间的联动,明确任务分工和主次责任,建立定期调度跟进、督导督查跟进、通报约谈跟进、媒体宣传跟进相结合的“四个跟进”工作机制,扎实推动后续扶持工作到位到户。完善考核机制,把搬迁后扶工作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重点通报内容和重要考核依据,将全市68个集中安置小区按照3000人以上、800人以上、800人以下和农村集中安置点四类划分,建立完整工作机制,定期开展情况调度,及时有效地发现处理问题,逐项落实后扶工作。
“实化”后扶标准,五好社区“全提升”。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产业带动好、就业帮扶好、公共服务好、精神情况好、融入环境好的“五好社区”创建工作,力争三年内将全市68个集中安置区全部创建为“五好社区”,2021年已成功创建20个,今年又启动创建25个。通过重点培育农副产品加工业、家庭手工业、电商、乡村物流、家政服务业等适合搬迁群众发展的产业,完善“县有园区、乡有车间、村有工坊”的新型产业扶贫格局,目前已吸纳带动易地搬迁人口就业4547人;通过深化“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全方面提高搬迁群众技能证、资格证、等级证的覆盖率,在每个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建立就业服务工作站,搭建企业和务工者供需平台,实现了有劳动能力的搬迁家庭户均1.59人就业;通过在集中安置点建立完善教学、医疗、文化活动、农贸市场、养老服务等设施和红白理事场所,让搬迁群众既“安居”又“安心”;通过借助“爱心超市”“红黑榜”等平台,深入开展文明户、卫生户、脱贫典型等各类评比,对全市易地搬迁人口中脱贫不稳定户970人、边缘易致贫户349人、突发严重困难户323人,全部落实针对性帮扶措施,教育引导群众形成感恩、奋发的良好氛围;通过健全以党组织为核心、居委会为主体、群团自治组织为辅助、物业管理为补充的社区组织管理服务架构,选优配强安置社区“两委”班子、居(村)民小组负责人,选派好和工作队员,持续做好安置社区日常工作,形成扁平化、网格化的管理格局。
走进岢岚县宋家沟移民新村,远远地,山脚下矗立着几栋白花花的塑料大棚,大棚顶上是一排黑黝黝的光伏板,非常显眼。
大棚是全钢架结构的,间隔几十米的温控、环境监视测定等智能设备一应俱全,大棚里还有一层棚,被一道十几米的棉门帘分隔成了前后两个区域。“一个大棚分出阴阳,阳棚种反季节瓜菜,阴棚种植喜弱光低温的食用菌。”大棚项目负责人曹政介绍说,“阴阳棚不仅解决普通温室大棚的土地浪费问题,还可以让不同环境内生长的蔬菜互相促进。”
好一个智慧大棚!这样一个大棚落户宋家沟,不仅直接带动50人就业,还能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周边农作物长势、病虫害及冻害进行监测。
岢岚县把深化产业帮扶作为促进搬迁群众增收的主抓手,依托全县重点培育晋岚绒山羊、红芸豆、沙棘、马铃薯、有机蔬菜、食用菌等生态种养殖产业,鼓励搬迁户通过发展产业,夯实长效增收基础。宋家沟和忻州市其他易地搬迁移民村一起迈进乡村振兴的时代洪流,享受到了转型提效、产业带动的后续帮扶政策实惠。
神池县东湖乡段笏咀村围绕党建做足文章,开展党员挂门牌、亮身份、作表率、比奉献活动,让全村13名党员从340多名群众中站出来,让党员身份亮起来,把党员户在全村标出来,亮身份、作表率、比奉献,创新“五种模式”,通过微信、大喇叭、张贴海报、入户走访等形式倡导时代新风,提高村民的文明意识,推动乡村文明水平明显提升,并在村里建起了党建主题公园,成为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示范村,辐射带动周边村。去年村里共接待来自省、市、县三级168批共计3480人(次)参观学习,56余家单位在此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主题党日活动。
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涉及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生产经营体系和户籍制度、住房教育医疗社保养老制度、基层治理体系等多方面的体制机制改革,也涉及生产生活方式及观念的改变,必须树立强烈的改革意识,持续巩固提升搬迁后续扶持。
幸福小区是河曲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县城集中安置点,县委、县政府专题调研讨论后,在全省首家出台《关于加快易地扶贫搬迁困难群众农村低保政策转移接续工作的通知》,全力保障搬迁群众合法权益。对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到县城的困难群众,包括已经享受农村低保政策的对象以及人均收入介于农村低保标准与城市低保标准的对象,全部办理城市低保,兜底解决搬迁后的生计问题,确保搬迁群众享受迁入地同等的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待遇,实现搬迁群众“两种身份”和“两种利益”的有力衔接。前两批共计778人已经领取到城市低保金,每年增加低保金718至1318元。
在代县,为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结合实际制定《代县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实施方案》,采取引导外出务工转移一批、工业园区安置一批、扶贫车间解决一批、自主创业帮扶一批、公益岗位兜底一批的多元发展模式,目前已落实就业487人,确保每户至少有1人实现稳定就业或有稳定收入。代县雁弘纺织有限公司注册投资的金额仅3670余万元,后累计投入扶贫项目资金0.7亿元,帮扶移民搬迁户后续就业210余人。代县盛达旺电子扶贫车间项目总投资300万元,购置数控全自动绕线机、自动包胶机、自动套管机、多功能测试仪、耐压仪等100余台(套),研发、生产、销售高频变压器,带动后续搬迁户60余人就业。
搬迁群众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融入新环境,怎么来适应新环境成了一大棘手问题。干部服务很关键。针对这一问题岢岚县开展专项行动促提升,落实长效帮扶机制,制定岢岚县易地扶贫搬迁包联跟进服务六项制度,落实一户一干部,开展机关帮建、干部帮户“两帮两促两提升”行动;制定“户分四类、村施六策”巩固提升办法,真正的完成了帮扶措施精准到户到人到项目,激励引导更多搬迁群众住进新房子、适应新环境、融入新社区、开启新生活。
在近日召开的全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领导小组会上,市委书记朱晓东要求全市各级各部门,要保持“时时放心不下”的高度自觉,坚决做到问题不查清不放过、整改不到位不放过、成效不认可不放过,以扎实的整改成效推动巩固、衔接各项工作不断实现新突破。
从忧居到安居,从山沟到城镇,从种田到上班……易地扶贫搬迁改变了移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他们挪穷窝、摘穷帽、奔富路,大步迈向了幸福生活。全市各级干部还在继续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答卷。
新闻中心